3月20日,春分时节,青年广场热闹非凡。由学生工作部(处)携手各学院打造的"非遗心园"雅集游赏会,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派对,让传统技艺与年轻心灵在春日暖阳中撞了个满怀。非遗面塑、扎染、投壶、团扇……十三个民俗体验摊位如繁星点缀,吸引了近千名师生驻足流连。欢声笑语中,非遗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老古董",而是成了触手可及的心灵疗愈良方。
"原来捏面团也能解压!"参加活动的同学举着刚完成的面塑笑得合不拢嘴。心理中心特邀徐州面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月香老师坐镇主会场,只见她指尖翻飞,一团彩面转瞬化作桀骜不驯、凛然生威的哪吒,动作表情栩栩如生。围观同学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神奇时刻。
在这“320”心理健康周之际,朱老师特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心理疗愈结合,现场传授"情绪面塑法":"揪一团面代表烦恼,摔打揉捏就是在释放压力;给哪吒添笑容时,自己嘴角也会不自觉上扬。"同学们在朱老师的指导下专心打造自己的作品,传统神话人物在年轻学子的创作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各学院展区化身创意工坊:护理学院的扎染区飘着靛蓝清香,同学们把布料扎成奇怪形状,拆开瞬间总能引发"哇"声一片;药学院的香囊摊前,传递着彼此美好的祝愿;麻醉学院的投壶现场也是相当火爆,每当命中壶口,周围立即响起一片欢呼。
团扇上,有人用干花拼出抽象的情绪云朵,有人挥墨写下"莫急"二字。"粘花瓣需要特别专注,烦躁的心不知不觉就静下来了。"正在制作团扇的王同学说道。脸谱区的创意作品展架上,夸张的喜怒哀乐表情,正诉说着年轻人特有的情绪表达方式……
雅集接近尾声,活动现场已悄然变身"非遗文化广场"。“我们要打造一个持续的文化疗愈空间",学生工作部(处)李海洋部长表示,"让传统技艺成为同学们自我觉察的情绪镜子,让文化自信真正滋养心灵"。春分日的这场雅集,不仅让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更让传统文化在00后的创意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此刻,晚风拂过那些悬挂的扎染布、摇曳的草药香囊和憨笑的卡通面塑,仿佛听见古老智慧在对年轻心灵低语:慢下来,让文化的光温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