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为我校各本科专业同学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分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理论)》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实践)》,共1学分,现将2020级同学(不含专转本班级)的学习任务明确如下:
一、《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理论)》部分
本部分由下线集中授课和线上“见面课”两部分组成。
1.线下集中授课安排:
本学期《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线下课程于第6教学周(10月12日)开始至第11教学周(11月22日)结束,共六次线下理论课,每次授课时间为三个课时,上课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2.线上“见面课”学习安排:
(1)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和网址及登录方法
学习平台:电脑端“智慧树”平台(http://www.zhihuishu.com/)点击右上角的登录,点击登录,输入学校,学号以及初始密码123456,登陆后,在左边一列找到“见面课”点击打开,然后开始课程的学习(只需要完成四次见面课,其他不做要求)。
手机端APP是【知到】,可以在应用商店或者官网二维码下载,打开知到 APP,在【我的】模块,选择学号登录,输入自己的学校、大学学号及初始密码 123456。之后确认自己的信息,绑定手机号后确认课程,在下方“学习”页面中可以看到课程,点击“去学习”进入课程,里面有见面课,完成见面课的学习即可。
(2)在线学习时间
2020年10月26日——2020年12月8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线上学习)
(3)学习要求
课程开始播放后请勿做其它操作或中途退出,否则不计入学习时长,未完成课程达1/3者,不能参加本课程成绩评定。
二、《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实践)》部分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求学生“知”,更要落实到“行”,实现“知行合一”。各学院指导学生依次完成下列实践内容:
1.校园环境探索:在学生入校伊始,即要求学生去了解学院的自然环境、场馆设施、组织结构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并尽早融入校园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自我探索:借助测评工具,指导学生依次完成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探索,完成职业价值观和个性特征评测(MBTI量表),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族职业树”。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家人对自己的职业期待是什么? 自己的职业期许与家族职业有哪些关联?在测评工具之外,同时要运用非正式评估方法,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方法相结合,全面进行自我探索,以实现对自己360℃全方位评估,并初步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以利于分类指导,分类培养。
3.专业探索:深入进行专业探索,拟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对于就读的专业或感兴趣的专业,要求学生在查询相关资料以及咨询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做深入的了解,比如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哪些?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如何?自己将来是否希望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安排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拟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避免走弯路。
4.职业探索:科学的职业认知有助于理性地选择未来的职业目标,完成一份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职业认知的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工作关系、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任职资格、岗位发展路线和职位发展前景等七个方面。认知职业的方法主要有查阅职业分类大字典、相关网站和文献资料、有效的生涯人物访谈、实习、见习等。
5.生涯决策: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进行“人职匹配”,理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确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撰写自己的生涯规划书。同时,围绕职业目标的实现,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明确性与可行性的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和策略制定完成后,不仅要加强学习,还要高效行动,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完成,并根据情况适时地进行生涯调控。
6.就业能力提升:职业目标确定之后,学生往往会发现职业目标与自身现有能力之间存在差距,参加校园招聘会不少于1次,参加宣讲会不少于1次。
三、成绩计算及学分认定:
学生必须在一年级上学期期末之前完成《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所有学习内容,由各学院完成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分工作。
1.《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施行过程性评价方式,采用百分制评分。
2.《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总分100分,最终考核的比例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理论)》见面课(10%)+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40%)+一份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书(30%)+一份生涯人物访谈报告(10%)+就业能力提升(10%);总评成绩60分以上者,获得本课程学分。
四、课程重修办法:
如学生经过学习但未取得相应学分,可以在二年级上学期申请重修,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总成绩认定。
学生工作部(处)
2020年9月28日